分布式系统CAP定理与BASE理论

CAP定理

在计算机科学中,CAP定理指出,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不能同时满足一下三点,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两点:

  • 一致性(Consistency):在分布式系统环境下,数据在多台机器上有多个副本。当对数据执行更新操作时,数据更新操作完成后,所有节点在同一时间的数据完全一致,客户端读取的数据永远是更新后的最新数据。
  • 可用性(Availability) : 服务一直可用,即对于客户端每次读或写请求都能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正确的响应,但不保证获取的数据为最新数据。 “有限时间内”是指对于客户端的每一个操作请求,系统必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返回对应的处理结果,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范围,系统将被认为是不可用的。
  • 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 : 在网络分区出现故障时保证系统不受影响,仍让可以对外提供一致性和可用性服务。网络分区出现故障通常指的是节点之间的网络故障,但是节点内部网络是完好的,这种情况导致的问题就是节点之间无法进行数据复制。

CAP定理简单证明

由于分布式系统中多个节点分布在不同的机器(当然也可以是单台机器上的多个节点),节点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由于网络不完全可靠,所以在分布式系统中我们必须要满足分区容错性。若要舍弃分区容错性,也就是只有一个分区,何谈分布式系统,所以下面的讨论总是围绕分区容错性来讨论。当网络分区出现故障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策略来达到一致性或可用性的要求。

一个简单的分布式系统如下:系统中有两个节点对外提供服务,Server1和Server2,Server1和Server2各自维护和访问自己的数据库DB1和DB2,DB1和DB2数据通过复制技术保证数据之间的同步。

在理想情况下,即同时满足CAP的情况,DB1和DB2的数据是完全一致的,Server1与Server2可以同时对外提供服务,用户不管是请求server1还是请求server2,都会得到立即响应,并且获取的数据是完全一致且为最新数据。

但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这么理想的情况,当DB1和DB2之间网络发声故障时,此时有用户向Server1发送数据更新请求,DB1数据更新后无法将最新数据同步到DB2,此时DB2中存储的任然是旧数据;这个时候,有用户向Server2发送读数据请求,由于数据还没有同步,应用程序无法将最新的数据返回给用户,这个时候有两种选择:

  • 牺牲数据一致性,保证服务可用性。Server返回DB2中的旧数据给用户
  • 牺牲服务可用性,保证数据一致性。阻塞服务请求,直到故障恢复,DB1与DB2数据同步完成之后再恢复提供服务。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分布式系统不可能同时满足CAP。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同时满足CAP,我们必须舍弃其中之一,由于P是所有分布式系统中不许满足的,所以最后需要在C和A之间做个取舍。

在大多数的分布式数据库中(如redis、Hbase等),往往是优先保证CP,因为无论是分布式系统还是想zooKeeper这种分布式协调组件,数据一致性往往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需要保证高可用性的系统,将舍弃数据一致性而保证服务的高可用性。如12306

Base理论

Base理论是Basically Available(基本可用)、Soft state(软状态)、Eventually consistent(最终一致性)的缩写;它基于CAP定理逐步演化来的,它是CAP中一致性和可用性权衡的结果,其核心思想是即使系统无法达到强一致性,可以根据应用自身的业务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来使系统达到最终一致性

基本可用(Basically Available)

基本可用是指当分布式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允许损失部分可用性。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 响应时间上的损失:正常情况下,一个在线搜索引擎需要再0.5秒之内返回给用户响应的查询结果,但由于出现故障,查询结果的响应时间增加到了1~2秒。
  • 功能上的损失:通常的做法是降级服务,如对于展示一些有序元素的页面,但部分组件出现故障时,这个时候可不展示有序元素,降级为无序元素列表。

软状态

软状态是指允许系统中的数据存在中间状态,并认为该中间状态的存在不影响系统的整体可用性,即允许系统不同节点的数据副本之间进行数据同步的过程中存在延时。

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强调的是系统所有的数据副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同步后,最终能够达到一个一致的状态。因此,最终一致性的本质是需要系统保证最终数据能够达到一致,而不需要试试保证系统数据的强一致性。 具体最终一致性的实现方法见之前一致性相关博客:

https://langzi989.github.io/2018/11/20/分布式系统数据一致性/

参考链接:

http://robertgreiner.com/2014/08/cap-theorem-revisited/

https://www.hollischuang.com/archives/666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240630

Comment and share

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问题

数据一致性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

  数据一致性问题最初是存在于数据库系统中的一个概念,数据库系统中一致性问题通常指的是关联数据之间的逻辑是否完整和正确,通常数据库系统会通过使用事务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事务本质上就是一个操作序列的有限集合,若事务中有的操作没有成功完成,则事务中的所有操作都需要被回滚,回到事务执行前的状态。

  比如当你在淘宝中购买商品进行付款的时候,从宏观上看有以下最基本的步骤:付款成功—->发放商品,若用户付款成功之后,发放商品失败,这个时候会导致数据不一致。解决这种问题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事务,若付款成功,发放商品失败,此时将第一个操作回滚。

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

  在分布式系统中,为了达到系统容灾和提高系统性能,数据通常会冗余存储在不同机器,通过复制技术来进行主副本之间的数据同步。所以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指的是集群中主副本数据内容的一致性

  • 由于数据冗余在不同机器中,当集群中部分机器挂掉,也可以正常对外服务,消除单点故障

  • 集群中的主副本同时对外提供服务,提高系统对外提供服务的性能

分布式系统数据一致性模型

  根据对数据一致性的强弱可以将一致性划分为强一致性、弱一致性和最终一致性三种模型。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三种一致性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如某运营号在今日头条对一篇文章做了修改,文章存储于主副数据库,主副数据库均对外提供服务,如下:

强一致性

  强一致性指的是当对数据完成更新操作之后,所有客户端访问到的数据均为更新之后的数据,这样可以保证客户端取到的总是最新的数据。要达到强一致性,将会牺牲较大的性能。

  对应上述今日头条文章的例子,当运营号修改文章A之后,用户不管是通过应用服务器A访问还是通过应用服务器B访问文章都将访问到最新更新的文章。

弱一致性

  弱一致性指的是当数据完成更新操作之后,系统并不保证所有的客户端访问到的数据为最新数据,但是会尽量保证在某个时间级别(如秒级或分钟级)之后,让数据达到一致性状态。

  对应上述今日头条的例子,当运营号修改文章A之后,通过应用服务器B访问的用户并不能保证获取到的一定是最新的文章,但是可以保证在一段时间之后,访问的一定是最新的文章

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是弱一致性的一种特例。当对数据更新完之后,保证没有后续更新的前提下,系统最终返回的是上一次更新操作的值。

  对应今日头条的例子,当运营号修改文章A之后,通过应用服务器A和B访问的用户最终获取到的文章一定是更新之后的文章。

最终一致性又衍生出以下几种一致性模型:

  • 因果一致性:如果A进程在更新之后向B进程通知更新的完成,那么B的访问操作将会返回更新的值。如果没有因果关系的C进程将会遵循最终一致性的规则。
  • 读己所写一致性:因果一致性的特定形式。一个进程总可以读到自己更新的数据。
  • 会话一致性:读己所写一致性的特定形式。进程在访问存储系统同一个会话内,系统保证该进程读己之所写。
  • 单调读一致性:如果一个进程已经读取到一个特定值,那么该进程不会读取到该值以前的任何值。
  • 单调写一致性:系统保证对同一个进程的写操作串行化。

Comment and share

C++输入输出流详细理解

今天重读C++ Primer时,重新回顾了一下C++中iostream标准库,标准库提供了四个标准输入输出流,包括输入流cin和输出流cout,cerr,clogcerr通常用来输出警告和错误信息给程序的使用者,而clog对象用于产生程序执行的一般信息。

定义

1
2
3
4
extern istream cin; /// Linked to standard input
extern ostream cout; /// Linked to standard output
extern ostream cerr; /// Linked to standard error (unbuffered)
extern ostream clog; /// Linked to standard error (buffered)

标准输入流

iostream标准库中标准输入流中只有cin一个,指的是从输入设备(如键盘)中向程序输入数据,程序通过cin从标准输入流中获取数据。

1
2
3
4
5
6
7
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t main()
{
std::string s;
std::cin >> s;
std::cout << s << std::endl;
}

标准输出流

iostream标准库中提供的输出流有cout,cerr,以及clog三个。

cout,cerr与clog区别

这三个输出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根据GNU官方的解释,其区别如下:

  • cout : 输出数据经过缓冲区(buffered[标准输出流的缓冲区]),可被重定向
  • cerr: 输出数据不经过缓冲区(unbuffered),不可被重定向
  • clog:输出数据经过缓冲区(buffered[标准错误流的缓冲区]),不可被重定向

参考链接:

https://gcc.gnu.org/onlinedocs/gcc-4.6.0/libstdc++/api/a00914_source.html

https://gcc.gnu.org/onlinedocs/gcc-4.6.0/libstdc++/api/a01140.html#a7e2a2fc4b5924b7292c0566ca4c95463

实验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include <iostream>
// sleep 10s后输出123
int main()
{
cout << "123";
sleep(10);
}
// sleep前输出123
int main()
{
cerr << "123";
sleep(10);
}
// sleep前输出123
int main()
{
clog << "123";
sleep(10);
}

​ 从上面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cout与cerr的行为与上述cout和cerr的区别一致,但是从现象看clog并没有buffered,这是什么原因呢?

​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从上面三个输出流的定义可以看出,cout是使用的标准输入(stdout)的缓冲区,clog是使用的标准错误流(stderr)的缓冲区,由于stderr的缓冲区大小默认为0,所以虽然clog输出流有缓冲,但是缓冲区大小为0,所以上述效果与无缓冲一致。

​ 可通过设置标准错误流的缓冲区来达到clog缓冲的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char buffer[256];
int main()
{
setbuf(stderr, buffer);
std::clog << "123";
sleep(10);
}

endl与\n区别

​ 在使用endl与\n的作用相同,但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 对于无缓冲的输出流如cerr,endl与\n完全一致。
  • 对于带缓冲的输出流cout和clog,\n仅仅输出换行,而endl除了输出换行之外,还刷新输出流或错误流缓冲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 直接打印到屏幕上:在sleep前输出123
// 重定向到 文件中: 在sleep前输出123
int main()
{
std::cout << "123" << std::endl;
sleep(3);
}
// 直接打印到屏幕上:在sleep前输出123
// 重定向到文件中 : 在sleep后输出123
int main()
{
std::cout << "123\n";
sleep(3);
}

既然\n不刷新缓冲区,那为什么第二个程序在输出到terminal的时候会在sleep前打印123呢?这是由于当打印到屏幕上的时候,输出流的缓冲为行缓冲,当重定向到文件中时候,输出流缓冲为全缓冲

行缓冲与全缓冲

从上面可以看出标准输出在输出到屏幕和输出到文件中默认的缓冲类型不一致,当输出到屏幕的时候,为行缓冲;当输出到文件的时候为全缓冲。

  • 全缓冲:填满标准I/O缓冲区才进行实际的I/O操作。
  • 行缓冲:当缓冲区内容遇到换行时,即进行实际的I/O操作。

所以当cout打印到屏幕上的时候,使用cout<<”\n”,也会立即显示结果。

Comment and share

  • page 1 of 1

魏传柳(2824759538@qq.com)

author.bio


Tencent


ShenZhen,China